又命邓芝入吴答礼,与张温同行。张、邓二人拜别孔明,回东吴去了。
再说吴王见张温入蜀未归,就召集文武大臣商议。忽然近臣奏报:“蜀派邓芝同张温入国答礼。”吴王召他们进来。张温在殿前跪拜,详细陈述后主、孔明的品德,表达希望永结盟好的意愿,还说蜀主特意派邓尚书来答礼。吴王大喜,设宴招待。吴王问邓芝:“如果吴、蜀二国同心灭魏,天下太平,二位君主分治天下,不是很快乐吗?”邓芝回答:“天无二日,民无二主。如果灭魏之后,不知道天命归于谁。但做君主的各自修养品德,做臣子的各自尽忠,战争才能停止。”吴王大笑:“您真是诚恳啊!”于是厚赠邓芝送他回蜀。从此吴、蜀交好。
却说魏国的细作探听到这件事,火速报入中原。魏主曹丕得知后,大怒道:“吴、蜀联盟,必然有图谋中原的意图。不如我先去讨伐他们。”于是召集文武大臣,商议起兵讨伐吴。此时大司马曹仁、太尉贾诩已经去世。侍中辛毗出班奏道:“中原之地,地广人稀,想要用兵,没有什么好处。现在的计策,不如养兵屯田十年,粮食充足、兵强马壮之后再用兵,这样吴、蜀才能被攻破。”曹丕发怒说:“这是迂腐书生的论调!现在吴、蜀联盟,早晚会来侵犯边境,哪有时间等十年!”当即传旨起兵讨伐吴。司马懿奏道:“吴有长江天险,没有船不能渡过。陛下必须御驾亲征,可以挑选大小战船,从蔡、颖进入淮河,取寿春,到广陵,渡江口,直接攻取南徐,这是上策。”曹丕听从了。于是日夜赶工,造了十只龙舟,长二十多丈,可容纳两千多人,又准备了三千多只战船。魏黄初五年秋八月,召集大小将士,令曹真为前部,张辽、张 、文聘、徐晃等为大将先行,许褚、吕虔为中军护卫,曹休为合后,刘晔、蒋济为参谋官。前后水陆军马三十多万,择日起兵。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,留在许昌,凡国家大事,都由司马懿决断。暂且不说魏兵起程。
却说东吴的细作探听到这个消息,报告给吴王。近臣慌张地奏报吴王:“如今魏王曹丕,亲自乘坐龙舟,率领水陆大军三十多万,从蔡、颖出发入淮,必然取广陵渡江,来攻打江南,非常厉害。”孙权大惊,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。顾雍说:“如今主上既然与西蜀联盟,可以写信给诸葛孔明,让他起兵出汉中,分散魏军的势力;同时派遣一名大将,屯兵南徐来抵御。”吴王说:“非陆伯言不能担当此任。”顾雍说:“陆伯言镇守荆州,不可轻易调动。”吴王说:“我不是不知道,只是眼前没有能替代他的人。”话还没说完,有一人从班部中站出来说:“臣虽然没有什么才能,但愿意率领一军抵御魏兵。如果曹丕亲自渡江,臣一定活捉他献给殿下;如果他不渡江,也能杀掉大半魏兵,让魏兵不敢正视东吴。”吴王一看,是徐盛。吴王大喜说:“如果有你守卫江南一带,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!”于是封徐盛为安东将军,总镇都督建业、南徐的军马。徐盛谢恩,领命而退,立即传令让众官军多准备器械,多设置旌旗,用来守护江岸。忽然有一人挺身而出说:“今天大王把重任交给将军,想要打败魏兵活捉曹丕,将军为什么不早点发兵渡江,到淮南之地迎敌?等到曹丕的兵到了,恐怕就来不及了。”徐盛一看,是吴王的侄孙韶。孙韶字公礼,官授扬威将军,曾经在广陵防守;年轻气盛,非常有胆量勇气。徐盛说:“曹丕势力强大,还有名将做先锋,不能渡江迎敌。等他们的船都聚集在北岸,我自有计策破敌。”孙韶说:“我手下自有三千军马,而且我非常熟悉广陵的地势,我愿意自己到江北,和曹丕决一死战。如果不胜,甘愿受军法处置。”徐盛不同意。孙韶执意要去,徐盛就是不肯,孙韶再三要求。徐盛发怒说:“你如此不听号令,我怎么能指挥其他将领呢?”喝令武士把孙韶推出斩首。刀斧手把孙韶推出辕门之外,竖起了皂旗。孙韶的部将飞报孙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