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 我懂(2 / 3)

懂!”

老妹啊老妹,你懂个毛线呀懂!

……

当天晚上,曲军暂停《太阳石》的“翻译创作”,全心投入考试前的复习。

这世道说真话偏偏没人信,曾经的实力学渣,现在的潜力学霸,只能用考试成绩为自己正名。

十七中的月考从实战出发,完全复制高考模式,七门课满分690分,从周三到周五三天考完,周六正常上课(八十年代没有双休日),周日再补一天课,用两天时间讲解试卷,不耽误下周的正常学习。

曲军凭借18岁的记忆,一路平推的考下来,该拿的分拿到手,该丢的分随他去吧,介乎两者之间不确定的分数,尽最大努力去争取,反正他有英语和政治两门课打底,心态稳如老狗,自我感觉发挥的还不错。

星期六上学的时候,曲军下了公交车,看到一群人在拉地链。

除了年纪不同,这些人的形象基本都一样,灰不黜黜的中山装,黑眼镜加三七分的偏分头,一看就是八十年代的设计狗——这么说其实并不对,后世里,设计狗是和程序猿齐名的社畜职业,但在八十年代,各个设计院的技术人员都是专业人才,妥妥的精英阶层。

只看他们的装备就很牛,竟然有一台现在非常罕见的全站仪,路人纷纷放缓脚步,扭着头不明觉厉的看稀奇。

太科幻了,《小灵通漫游未来》里面都没有的高科技。

只有曲军知道,他们在做集贸市场的规划设计。

占道经营的集贸市场,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时期的特殊产物,其中蕴含着大好钱途,造就了第一批先富起来的个体户。

改革开放后,个体经济崭露头角,整个社会的商业需求急剧攀升,但是商业渠道和交易场所非常匮乏,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,某些大中城市建起了第一批集贸市场,欣欣向荣,充满活力,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,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
这些集贸市场因陋就简的直接划出一条街道(当然是比较偏僻的小街道),在马路中间摆上货架,划分摊位,再加上街道两旁的门面房,吸纳了大量商户。第一批进入集贸市场的个体户只要踏踏实实摆上两年摊,就能挣出一辆汽车,如果租个门面房开店,还能多挣一辆汽车,当然,具体是面包车还是进口小轿车,全凭各人的本事。

十七中门口这个集贸市场,做的是纺织服装的批发零售,后来又在临街扩建了一个有顶棚的农贸市场,两个市场的摊位都非常火爆,沿街的门面房一铺难求,每年的租金翻着跟头往上涨。

曲军志不在此,不可能辍学来练摊。

但是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赚一笔快钱。

比如租几间门面房,转手当个二房东,就能躺赢一个万元户。

现在就差一笔启动资金,不需要太多,几百块钱到几千块钱都可以,几百块有几百块的玩法,几千块有几千块的潇洒。

对一般的高中毕业生来说,拿出几百块钱比生个孩子都难,曲军虽然属于二般情况,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。

走进教室,几个女生围在李海燕的周围,叽叽喳喳的不知道在说什么。

这倒是少见,虽然没到早读时间,但是回炉班的复读生非常自觉,大早上的多背两个单词也是好的,没事不会凑在一起闲聊天。

看到曲军进来,叽叽喳喳的声音突然停了下来,李海燕小声和旁边的女生说了两句什么,引得她们一片惊叹,齐刷刷的扭头看向曲军。

“搞什么鬼?”回炉班开学只有两个多月,曲军和这些女生并不熟,突然成为瞩目的焦点,感觉莫名其妙。

李海燕大大方方的回答道:“我们在说这次月考的语文成绩,你最近的进步真的很大,语文这次也涨分了,75分。”

“语文75分……嗯,不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