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这么腻(3 / 3)

.9的平均分虽然不至于鼓掌欢呼,但是能够压过伯仲之间回炉班2班,又把应届班的重点班甩下一大截,证明这段时间的学习卓有成效。

大学梦,又近了一步。

“是不是觉得考得不错?错了!不是这样比的。”

蒋国秀板着脸教训道:“你们知道市一中的平均分是多少吗?48.3分,比你们高了14分还多!一门课高14分,七门课就是100分的差距,哪怕这样的成绩,市一中每年的本科升学率也不到百分之五十,简化换算一下,这份卷子要考到48.3分,才有考上本科的实力,你们看看自己的卷子,有没有48.3分?”

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。

回炉一班的学渣们都被市一中的48.3分镇住了,果然不愧是全省排名第一的省重点,这个成绩高得让人绝望,高得让人想骂娘。

“48.3分?48个叉叉!老子能考40分(35分)(30分)就算作弊。”

学渣中个别的异类,比如李海燕和马铭自信能够超过48分,但是全班的气氛如此压抑,也只好缩着脖子装鹌鹑。

“你们可能觉得和市一中比不公平,那好,咱们还和十七中其他班级作比较,咱们班的平均分虽然比应届班的两个重点班高了5.2分,但是应届班是个什么情况你们不知道吗?应届班有一大帮考几分十几分的,把平均分拉下来了,但是超过48.3分的可有25个人呢,咱们班呢,超过48.3分的只有4个人……”

在八十年代,城市里的孩子如果实在考不上大学,还有其他出路。

比如可以接班进厂,或者参加招工考试,又比如参军复员后同样可以分配工作,实在不行,可以像曲军的哥哥曲峰那样,先当个临时工再慢慢找机会转正,所以有些应届生根本不学习,属于学渣中的超级渣,把应届班的平均分拉下来了。

回炉班基本没有这种学渣中的超级渣,渣到这种程度肯定考不上大学,不会再上一年回炉班浪费青春。

相同的道理,回炉班也基本没有学霸,因为真正的学霸已经考上大学走人了,像李海燕这样考上大专却不上的,在八十年代早期非常罕见。

总的来说,回炉班的学生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,体现在这次英语考试中,分数在30分到40分之间的最多。

听说班里有4个人超过48.3分,教室里嗡嗡嗡的一阵躁动。